联系我们

嘉兴市佳海路53号

电话:86 0769 81773832
手机:18029188890
联系人:李芳 女士

公司新闻

> bob综合app官网下载 >

气候风险或影响主权评级,欧洲各国应如何提高气候韧性?

日期:2011-5-10 9:37:39 人气: 时间:2021-11-09 18:52 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

   html模版气候风险或影响主权评级,欧洲各国应如何提高气候韧性?

德国评级机构Scope的最新报告(下称“报告”)表示,近年来极端天气现象在欧洲频发,或为该地区国家主权评级造成重大威胁。

报告称,1980~2019年间,极端气候现象为欧洲经济区(EEA)成员国造成了446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。相较于欧洲其他地区,南欧地区的希腊、中东欧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与荷兰遭受经济冲击最大,主权信用评级最易被下调。

Scope认为,为避免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,各国政府应提高气候韧性,将气候风险纳入财政政策、货币政策考量范畴之内,进而为应对气候问题提供预警与解决方案。

 

南欧、中东欧国家主权评级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

不仅评级机构,欧洲中央银行(下称“欧央行”)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等政府机构与国际组织也在研究气候变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。这些研究均认为,气候冲击和主权债券收益率之间存在变量关系。一国面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或韧性,利来w66官网下载首选AG发财网资深,可以直接影响其信誉和借款成本,最终影响其主权债务违约概率。

Scope表示,之所以南欧、中东欧国家与荷兰的主权评级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,这首先是由于上述地区最易受自然灾害冲击。热浪、暴雨、干旱、洪灾是欧洲地区最为常见的极端气候现象。南欧国家易遭遇干旱和沿海洪灾,中东欧国家易遭遇内陆洪灾。世界资源研究所(WRI)的数据显示,由于荷兰四分之一的地区位于海平面以下,该国最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挑战。

Scope还称,南欧、中东欧地区国家所遭受的自然灾害最易在经济领域放大。一般而言,极端天气现象将影响各国的产业经济、各国财政税收和金融稳定性。

世界银行(WB)的数据显示,相较于欧洲其他地区,南欧、中东欧国家农业、渔业、林业和旅游业对国内生产总值(GDP)的贡献率约占10%,其他地区则在3~5%之间。上述行业的工作多在户外,极端天气一旦出现,这些行业有可能停摆。

Scope认为,上述行业也是南欧、中东欧国家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。自然灾害将损害公共资产、国有企业资产负债表,进而影响税收。为应对气候危机,各国政府还将扩大财政支出,但这些国家政府普遍缺乏充足资金。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南欧国家与地区政府的财政赤字率大多超过3%的警戒线。

欧央行7月发布的报告认为,在缺乏应对措施的情形下,极端天气现象将提高公司违约率,进而影响金融稳定性。在银行业,高气候风险情景中的预期损失占企业资产的1.7%左右,风险集中在电力和房地产行业。在基金业,气候风险的负面影响在1.2%左右,其中主要来自传统能源行业。建筑、传统能源是中东欧国家主要的经济支柱。

如何提高气候韧性?

Scope认为,欧洲各国政府如想避免被下调主权评级,需提升气候韧性,这不仅要加强民众的环保意识,更要在解决气候问题上投入重金。

在Scope看来,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揽子计划提案(“Fit for 55”)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。同时,欧盟27国达成的“恢复基金”明确要求,至少37%的资金将用于应对气候变化与实现能源转型。但是,该地区国家与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力度仍不够。

IMF的数据显示,受极端天气现象影响最大的国家在环保领域投资存在较大资金缺口。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,“恢复基金”18%、11%和10%的资金将用于支持交通、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和建筑领域。

Scope表示,这是因为欧盟及各成员国政府无法有效平衡应对气候变化、实现能源转型的优先事项。各国政府偏向后者而忽视前者的原因在于,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目标,而实现能源转型则是中短期目标。

Scope认为,欧洲各国政府如果想加大对气候问题的投资,需要将这一问题纳入国家战略之中,并通过财政与货币政策将这一问题落地。比如,在国家层面,各国可以监测、报告和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,提高气候变化对公共财政影响的透明度。

目前,在政策评估过程中,法国政府已考量了与财政问题相关的气候风险。在最新发布的财政计划之中,法国政府不仅考量了如何增加对能源转型提供资金,还评估了如何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,并为应对气候问题提供预警与解决方案。

此外,欧央行已正式宣布,将把气候风险纳入货币政策框架之中,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完成。“我们将重新制定新的实验性指标,涵盖相关绿色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碳足迹,以及它们对气候相关物理风险的暴露程度,将从2022年开始逐步改进这些指标。”欧央行称。

第一财经广告合作,请点击这里

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,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。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,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,包括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。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。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:021-22002972或021-22002335;banquan@yicai.com。

文章作者

康恺

相关的主题文章: